2021myyear.jpg
2021年应该是我最动荡也是成长最快的一年,没有之一。

一年速览

1-5月,我还在人生的第一家公司工作,刚刚谈了女朋友。5-9月,去了极地手记的频道工作,然后离职。10-12月,找到了新的工作。

1-7月我在北京,8月我在杭州、10月我去了大理、12月我去了三亚。

仅从这些简单的陈列,也能看出这一年我经历的事情比较多。

真正经历过来,身体没有什么好消息,没有减下来肥,还得了肠应激,从5月份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好。

但思想上,我倒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。这一年,是我在认识这个世界运转规律的一年。

从相机开始——取舍

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数码产品,对待相机也是。2018年我买了第一台索尼a6300微单,在2021年的9月我卖掉了它换成了ZVE-10,在10月我买了松下S5,12月,我又卖掉了ZVE-10。

我在这里并不想说任何相机相关的硬核理论,我想说的还是我的思想。

从前我也是一个“二极管”,买了索尼的相机,就不再去了解其他品牌,并且成为了一个名为索粉实为索吹的人。

在极地那里的工作经历,让我切身体会到各个品牌的相机是真的有很大的不同。

  • 佳能:防抖很好,对焦比较差,交互很好但拍人的肤色很好。
  • 索尼:防抖很差,对焦非常好,拍人肤色一般但后期空间大。
  • 松下:防抖很好,对焦很差,交互很好,色彩还原很准。
  • 全画幅:镜头贵体积大画质好。apsc:体积变小,画质取中。m43:画质再降,防抖很好。卡片机:便携无敌,画质最差。

根本不存在任何完美的相机,只存在于你的需求是什么,你能忍受的缺点是什么。

不仅相机如此,连传播媒介也是这样。比如你看的这篇文章,它是文字,写出来速度很快。也能比较好的传达我的想法。

如果我配合上一些图片,在讲解某个东西的时候就有了可视化的明确概念,会更好一些。但制作图片就要耗费一些精力了。

最后是视频,视频可以保留画面和声音,在我看来VR AR XR MR没到来之前,这就是最最立体的一种方式。

影视飓风说过:留住时间,这是上帝才有的能力,而相机的到来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住时间。

没错,通过剪辑可以错乱时空,更好的表达内容,有无数种组合的花样,但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。

所以我们其实都是在取舍,选择一种最适合当下的方案。

无论是选择相机、选择输出的方式,还是选择工作,选择对象。

世间规律运作是自有道理的,不可能存在两三千的镜头比八九万的镜头拍出来好。看到这种想都不用想是骗人的。

取舍,选择适合的方式。别人选择其他的方式自有他们的原因,不要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随意评判,多去尝试不同的东西,才能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,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。

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,但确实会有这样的感受。

总之,希望我新的一年里,不要对各种事情带有偏见地去看待,不盲目发声评价,还是多看多思考。

一手资料——决定高度

这是我今年思考到的另一个东西,我在思考的是,人和人之所以产生差别,原因是什么。

我开始想,人是怎么学习的,通过模仿。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,也是喂给它大量的图片、语料库,不给它任何规则框架的约束,让它自己去寻找一种方式解决问题。

那么模仿的来源,就非常的重要。如果获取的信息并不是最优质的,那么思维就会有局限性,最终就会产生差异。

有百度为什么要用谷歌呢?有百科为什么要用维基呢?或许这就是我的答案。

因为国内很多app,比如今日头条,百家号,都是对很多一手资料的整理和洗稿。

做这些事情的人,水平参差不齐,不一定能理解成什么样子,而信息就在这一层层中被削减了。

所以,我认为要尽量去获取一手资料,获得最全面最多的资料,然后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,这样才是最准确的。

人一辈子都在模仿,都在学习,如果说哪天,我们学不动了,落后了,或许是找不到获取最新一手资料了吧。

希望我新的一年里,善用我的能力,去接受更广阔的世界。

认识自己

我从来没有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过自己,或许是不敢,或许是嗤之以鼻。我不了解我自己。

我似乎一直都不是一个很high很外向的人,原来我会想,可能是环境或现在的关系导致的。但经过换了几种环境过后,还是一样的。

于是现在我开始正视我自己,或许我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
我开始在各个场合下偷偷观察自己的行为。

在公共场合,对于服务人员非常有礼貌,甚至有些过于谦卑。

在人多的场合,会觉得不自在,不想去融入。常常大家在谈笑风生,而我装没听到。我或许可以参与,但我确实也不太想参与,即使他们聊的话题我了解。

在私人的场合,却又很健谈,尤其是我觉得这个人我感兴趣的时候。但即使对不太感兴趣的人,也能够“应付”。

在恋爱中,我比较看重感情,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让步和妥协。我的爱是很真很重的,所以有时候也会希望对方有类似的“回应”。

在工作中,我过于认真负责,会给自己非常多压力,不是很会排解。而且过于正经,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公事公办的来做。虽然想要幽默一点,但很多时候做不到。硬要做的话,其实会消耗自己的精力。

在亲情中,反而稍显冷漠,或许是家庭给我的安全感太过于足,我从没考虑过失去他们,也不太知道怎么对他们好。跟我妈打电话比较多,和我爸和老人比较少,我也发现思想上已经不同,但我不知道怎么去调节。

在朋友中,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差,朋友不是特别多,我也不会去刻意的维护,只是有些能偶尔聊聊天的人。我觉得这可能跟我在大学期间缺少社交造成的。

整体性格内向,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做自己的事儿,非常享受自己一个人去扫街/漫无目的地走的感觉。但遇到美好的景色还是更希望身边有一人来一起分享。受不了人多。我觉得我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思考,所以我认为我做教程有一定优势。我爱记录生活,但有时候又担心别人看了自己的Vlog是浪费时间,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精细做效果,于是只能减少视频时长。

我基本上把我观察到的自己扒的透透的了,我在阐述的时候没有什么带偏见,也没有美化和贬低。这些是客观存在我的,有好有坏。

希望我下一年,能够利用这些特点,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未来的路

未来……会是什么样子呢?

我不知道。

世界在这几十年间变化太大了,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更是突飞猛进。出现了互联网大厂,以及很多曾经根本不存在的东西。

小时候在课本上才会看到的“北京中关村”,竟然是我现在天天去上班的地方。

小时候杂志报纸上提到的“丁克现象”,似乎也是我现在应该慎重思考的一个决定。

2020年的疫情,让这个世界变化了太多。而现在,2021年底,互联网裁员,公务员降薪,整体上的经济不景气。

看了一些恐怖题材的电影以后,我也开始思考:那些外来生物和瘟疫也并毫无可能。

我开始假设与思考这个社会,是如何运作,在现有条条框框的法律和规定下,大家才能如此。如果这份规则被打破,我应该怎么办。

小时候看恐怖片,总有大人说,这是假的,都是电脑特效制作的。而现在我作为一个后期从业人员,更加理性地知道他们的制作幕后,但我反而不觉得这些事情是天方夜谭。多一点想象,其实挺多种可能性的。

说回来,我从毕业后就不认为考公考事业单位是我的最终归宿,所谓的铁饭碗,并不能给我安全感。

所以我选择了来北京、来一线城市打拼,接触更多新鲜的技术和能人,增长自己的能力与才干。

只有我自己有这些能力,我才真正的觉得心里安定。

所谓的铁饭碗,并不是有一份永远不失业的工作,而是有随时都能找到工作,随时都有人愿意给你发工资的能力。

这是我的价值观。

说起来挺空的,现在我除了在正常完成我的工作,赚取相应的工资来维持生计以外,一直在想的是尝试探索新的领域。

例如我最先能想到的就是自媒体行业了,视频后期也是我的工作,我最初制作视频也是为了传达一些有价值的知识。

2020年的Pr教程为我带来了很多的粉丝和播放量,可惜2021年过于动荡,计划了很多想做的,最终只做出来了一条3分钟上手Markdown的视频。

这期视频也是我硬生生挤出来时间去做的,即使每天上班很累,精力都耗尽,但依然暴躁着,硬着头皮就做的一个教程。

我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变现的方式和好处,目前这也是我在迷茫的点。

所以我在想一个新的思路,是不是趁着我还在北京不应该去急着做输出,而是扩大自己的输入。

放弃在北京这段时间做视频的尝试,转为多接一些私活,扩大自己的经济来源,然后去报名一些班,学技术也好、学兴趣也好,趁着在北京资源多,多去摄取呢?

这也是我最近在考虑的事情,我接下来后一年的努力方向。还没想好。

希望我下一年,无论是选择做自媒体,还是学习各种摄入,都要全力以赴。

结束

之所以2021年的年终总结写成了这篇文章,也就是因为时间以及精力的原因,选择的一种妥协。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其实文字更有味道,没有那么多立体的细节,也可以表达我的想法。

今年是我觉得我提升最大、思想变化最大、独立思考最多的一年。

今年我24岁,再过七个月就25岁啦,现在还没有年龄焦虑,现在跟别人谈并不总是聊过去的成就,谈得更多的是我的未来,以及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。

祝好。

Last modification:January 29th, 2022 at 02:50 pm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